60、70、80年代 服裝尺寸 大不同,喜愛古著的朋友是否有被衣服尺寸標籤搞得一頭霧水的經驗或是第一次接觸歐洲古著必須要注意的小細節,既使是相同尺碼在不同年代又有差距原來這都有原因的, Yunique 特別整理了各時代服裝特色及古著尺寸選擇小技巧,既使是網路購物或是購買古著也能較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尺寸。
2021年4月28日更新
服裝尺寸 演變史
大量生產服裝最早可追逤到1800年左右主要生產軍用制服,但在那時並沒有所謂的制式尺寸標記方式,1939年美國農業部們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女性服裝尺寸與版型總共測量了14698位女性發展出58種身形,但是由於過於狹隘的樣本與測量方式有失準確度一直沒被使用,直到1953年美國郵購協會請國家標準局提供尺寸系統表,30年代的大數據才被再挖出來作為尺寸參考的數據,1958年尺寸標準才被正式至稱為「商業標準(CS)215-58」,但是隨著時代不同,30年代女性與現代女性的身形十分不同,所以1970年代商業標準又再更新尺寸標示的方式。甚至客人喜歡買比自己實際尺寸在小一號的服裝,而導致製造商也「順應潮流」所標示的服裝尺碼與實際尺寸不符。*
在歐洲也是一樣的情況50年代之前重要場合穿的服裝都是由裁縫量身定做製作而成,而巴黎高級訂製服只屬於貴族以及富人階級的特權,一般人不可能享有高訂的待遇,但隨著女性對高品質服裝需求逐漸增加Max Mara創辦人Achille Maramotti看準高品質且能大量生產的商機,試圖打破以往人們在裁縫店訂製服裝的常規,在1951年推出由設計師設計實用且實穿的成衣系列,同版型有不同尺碼的衣服在店內販賣,這就是時裝界成衣Ready to wear概念起源,這想法非常成功隨後以設計師為名的成衣品牌如午後春筍般出現,連原本只做高級訂製的品牌也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推出成衣系列。
60、70、80年代 服裝尺寸 特色
在歐洲最常接觸到的就是60、70、80年代古著服裝,這三十年之間隨著當時的時事文化背景的變化服裝也大有相當大的差別,俏皮的60年代,到嬉皮的70年代,象徵成功女性的80年代,你最喜歡哪個時期呢?
60、70與80年代服裝特色
- 60年代特色:最具代表的造型莫過於娃娃裝,從A字短洋裝,到迷你短裙,甚至是短大衣等,不強調腰線的剪裁極度受到年輕女孩的歡迎,這時代的服裝剪裁除了褲子並不太適合現代女性外,並沒有太多奇怪的地方。
- 70年特色:代開始流行起極度合身的設計,所以上衣的手臂與胸圍部分都十分貼身,連褲子都是高腰款式,喇叭褲就是這時代的產物,皮帶尺寸相較於現代也偏小許多,也就是為了配合高腰褲的尺寸。
- 80年代特色:象徵成功女性版型的寬肩80年代,上衣與外套都是大墊肩或是垂肩版型,極度寬鬆像是「布袋」的服裝在這十年之間非常受到歡迎,褲子也都是寬鬆版型,連大衣長度也接近於腳踝處,這時代的服裝個子嬌小的女孩比較難駕馭,但如果靈活運用皮帶等配件也可以穿的很有型。
至於要如何迅速分辨年代,這還是要靠對時裝史的敏銳度與實戰經驗啦!選擇古著時除了90年代之後的服裝可明確的參考衣服上所標明的尺寸外,其他年代的尺寸標的參考價值就不大了,原因正如同文章內所提及服裝尺寸標準在90年代之前都沒有完全統一制式化,各國之間都有些微的差距,雖然服裝業界一直努力希望把尺碼標記做統一,但成效始終不佳,所以每個年代又有不同的尺寸標準,所以千萬別為古著的尺碼標籤給誤導了,在不能試穿或是網路購物的情況下怎麼知道衣服是否適合自己呢?
準備自己的身型表
這時擁有一張自己的身型尺寸表就非常重要了,建議請專業裁縫做實際測量,其中最重要必須包含頸圍,胸圍,腰圍,臀圍,正面與背面身形長度,手臂長度等。有了這些數據再來比照賣家所提供尺寸做比較,就可以確切了解尺寸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了,既使是面料有彈性,還是建議不要買比自己尺寸小的衣服。所以不管是網路購物或是去歐洲古著市集挑衣服時,帶著自己的身型尺碼表,再帶一隻軟尺去做測量,就算是不試穿也可輕鬆挑對適合自己的款式,此時就不會因為怕尺寸不合而對古著卻步了。
參考文章:*The Origins of Clothing Sizes
來閱讀更多Yunique Studio所撰寫關於古著與永續時尚的文章吧!
follow us on instagram